2433 字
12 分鐘
The True Mini 試聽心得

前言#

故事時間發生在第一次參加 Philharmonic Audio 試聽活動後,同行的友人也對 Mini 系列有興趣,但都主要是我在聽 BMR Tower (Tower) 佔掉大量時間,或是試聽機被外借出去,沒能仔細試聽。

在想可能要找時間南下拜訪試聽時,剛好看到 Mini 現在有試聽徵文活動,可以外借一週左右的時間試聽,還不用額外收費,這就馬上轉貼給友人報名,沒想到他有夠爛!說不太會文字表達寫心得感想。我嘴吧回道,不然寄我家,我寫心得文,你騎 70 公里下我這裡來聽,沒想到他還真的騎過來…因此,寧可騎來回 140 多公里來聽喇叭的朋友,促成了這次心得分享。

image

省流#

條列式省流,讓各位能快速觀看:

✨ 特點:

  • 在緊湊機身與環境之下,呈現出與體量不相襯的音場與空間感

⭕ 優點:

  1. 與同體量喇叭相比,音場異常寬闊
  2. 中低音量時,低頻中性,反應快速,響應穩定,少有突然缺角的情況
  3. 擺位容易,移動聆聽點造成的差異小(家族優點)

❌ 缺點:

  1. 低頻下潛與量感不足,對於重視這兩點的曲目難以勝任
  2. 隨著音量加大,因單體限制,使得中高頻增加較多,顯得刺激並感到疲勞

逐曲試聽環節#

  • 訊源:Spotify premium
  • 擴大機:Audiolab 9000A
  • 訊號線:燦坤隨便買的 TosLink
  • 喇叭線:Canare 4S8

聆聽環境為七、八坪客廳空間,喇叭放長邊,聆聽距離約三米,喇叭本體直接放在電視櫃上。

  • 自分勝手Dazzling

第一首就來了個低頻下馬威,在 0:08 先是一段連續的次低頻輸出,完全超出 Mini 的低頻響應範圍外,明顯感受到下潛度直接透支掉,無法妥善處理這個區塊,響應的到低頻的量感稍少,卻反應輕快;0:47 副歌開始的部分,星街的歌聲表現得清晰,但背景的中高頻效果音在加大音量聆聽時會表現得過於刺激。

  • Guitar, Loneliness and Blue Planet

孤獨搖滾第一首 Live 劇中曲,在 0:16 開始會有一小段連續集中的爵士鼓聲,不論是上一對落地喇叭或是房間用的書架喇叭,聽起來都是黏糊成一塊轟轟低頻,Mini 卻能展現出清楚的鼓點,不會像前兩者那樣拖沓;接著而來的 Bass 吉他沒有特別凹陷,能夠良好呈現出來。在 1:10 副歌結束前的中頻人聲高點處,個人感覺過於刺激,感覺是前面一分鐘音量聽太爽,後面改降低音量聆聽。

  • The Witch From Mercury

水星的魔女處刑曲,開頭聲音一下來,明顯感覺 Mini 能營造較寬闊的音場,不過雖然曲目沒有特別要求的低頻鑽深,但 Mini 似乎面對塞得這麼滿的管絃樂處理得不是很好,音壓也不夠產生足夠的磅礡感出來。

  • New Genesis

Ado 紅髮歌姬的主要曲之一,在 0:22 的鼓擊前奏反應迅速、點到為止,不會有過多的拖沓,表現良好;0:34 開始的低頻量感偏少,並且部分下潛稍嫌不足但…還算堪用? 有把 1:28 處的副歌免強給撐了出來。

  • Remember

Uru 美聲 X 超多低音的一曲,不得不說,在 Mini 標示的低頻守備範圍的階梯式低頻呈現,是非常穩定的,不會出現奇怪的突起或怪聲,但在 1:01 這種曲中特別下潛的地方,真的就是完全束手無策了。人聲的部分聲線中性且清楚,但部分氣音稍微有些過於毛刺。

  • 乱舞のメロディ

突然放了一首曲目中年代較老的一首,原因是死神這首 OP 能讓我能快速檢視,中高頻刺激度對我是不是過高的一曲,直接時間軸拖拉到 1:11 處,播放!Oh…,Mini 在播放的後幾秒,我已經在轉低音量了,看來是…我們換一點溫和一點的曲目好了

  • Planeterium

星街與 DECO*27 合作的曲子,Mini 在一開始星街柔和的聲線、背後的合聲表現良好,聲底乾淨清楚。到了 1:07 開始有一些階梯式低頻襯底,雖然部分低頻無法響應完整,但源頭輸出量其實並不多,問題還不是很大。2:08 清唱的部分在夜晚安靜的環境下鑑賞尤其精采,但清唱結束,2:23 後緊接著而來更大量的低頻輸出開始有些力不從心,可能是因為人聲與這些低頻共用同一個中低音單體輸出,導致這時星街歌聲呈現品質不如歌曲一開始及清唱的時候好。

DRC#

在自家試機最大的優勢,就是能最直接的知道與空間交互反應造成的聽感差異,還有體驗使用 DRC 調整前後的效果。這裡對 Mini 使用 SoundID Reference 進行量測與補償。

image

雖然不懂聲學,但我們從量測曲線可以發現,Mini 在我的空間之下,低頻量有比較劇烈的波動與左右聲道差異,下潛大約在 80Hz(+0dB), 50Hz(-3dB) 的程度,與標示頻率響應相符,似乎客廳空間沒有辦法為 Mini 創造出更多的低頻。

image

這裡全頻段套用 Flat 65% 目標進行補償。該怎麼說呢…聽感上是有可感知的差異沒錯,但其實我認為質變沒有多到需要特別一提,沒辦法產出甚麼有用的心得,因此這裡就放放圖給各位參考。

image

綜合感受#

在適中音量聆聽的場景下,中高頻段清晰不悶糊,在我嘗試加大音量,試圖把低頻量與樂曲氣勢逼出來的時候,會開始感到中高頻聽感份量增加得更多,導致中高頻過於刺激。

測試曲目多數需要較充足的低頻量感與一定程度的下潛,這是 Mini 最不擅長的地方,4 吋的中低音單體在七、八坪大的空間內播放,物理上難以顧全低頻的表現;除了的低下潛與量感不足外,也因為小單體需負責大範圍的中低頻,因此在較複雜的曲目難以呈現出優秀的分離感與解析力。

屏除這些先天尺寸限制,我認為 Mini 在標示的頻段內,具有穩定、快速的低頻響應,並不會特別缺失某部分頻段的現象,以及能呈現清楚不拖沓的鼓點;特別的一點是,Mini 即使在低頻量感營造不怎麼強的情況下,音場呈現的效果遠大於自身的體量,這是令我感到驚豔的部分。

因為前陣子都在各處試聽 20 萬價位的落地式喇叭,很難回到什麼都沒聽過的”童心”階段不偏頗的寫心得,對 Mini 逐曲評價部分顯得挺苛刻的。所以,我把幾年前 DIY,目前放在臥室使用的莞音四吋全音域喇叭也拽下來同台播放。

結論是,莞音大概聽了三四首,可以說完全沒有懸念,直接拔下來換成 Mini 了,雖然拿只有 Mini 零頭價格的莞音來對比是挺不公平的,但差距實在太大,相較起 Mini 中性清晰中高頻發聲,莞音顯得又悶又糊,雖然低頻量感多了一些,但連續低頻的反應速度實在是有夠拖泥帶水,直接歡樂大連線。在同樣擺放位置下,莞音的音場相較起 Mini,顯得萎縮與侷促,有種放不開嗓門唱歌的感覺。

image

推薦 / 不推薦#

Mini 因為天生的物理限制,使其並不能成為一對全能方位取向的喇叭,如果對於低頻的輸出量、下潛度有要求,或是聆聽空間較大,需要樂曲填滿每個角落,那麼 Mini 可能就不太適合你,可以往更大尺寸、更高預算的喇叭型號來嘗試。

若是聆聽環境是三坪左右的緊湊型空間,想在寬度較窄的桌面空間建立一套小巧的二聲道系統,並對曲目不苛求壓榨低頻量與下潛度,或本身就是不喜歡太多低頻的朋友,可以將 Mini 加入你的試聽名單中,說不準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!

結語#

這次友人聆聽完後說到,感覺 Mini 總體的表現比起現任的德川相思沒有特別明顯的升級感,可能要往上升級聽到 The Ceramic Mini (Ceramic Mini) 才會有明顯差距,我也是吐槽到,人家德川相思的價格是 Mini 的兩三倍,這樣已經很 OK 了吧…。

240906 追記:本篇發生的時間是 23 年十月,先前發在其它平台的舊文,這次藉著新架 Blog,把以前描述的不夠仔細以及文筆不太通暢的地方做些修整,但 DRC 用的不是很熟,以及照片也是當時用七年前舊手機拍的垃圾畫質,要請各位讀者多擔待了,感謝!

The True Mini 試聽心得
https://azusa5526.github.io/posts/the-true-mini-experience/
作者
Andrew
發佈於
2024-09-06
許可協議
CC BY-NC-SA 4.0